当晨雾未散时,站在韶峰的石阶上回望,苍翠的山峦在薄光中起伏成波涛,像一卷未读完的史书被风掀动扉页。韶山的风,是带着棱角的——它曾拂过少年毛泽东翻烂的《盛世危言》书页,曾裹挟着《湘江评论》油墨的锐气,也曾在一盏盏不算明亮的煤油灯下,编织过燎原的火种。在这从历史深处吹来的风中,熹微的晨光与法典的墨香紧紧相拥在了一起。
法治的清风,在韶山检察吹得尤甚。正义的根系,在一沓沓泛黄的案卷里,在一盏盏深夜未熄的灯光中,在韶检人走村入户沾满春泥的脚印下,悄然发芽、根深蒂固。
都说小院装不下宏图,可这里的每一份卷宗都承载着天空的重量:刘女士因冒名婚姻而错位的二十年人生、8名婚恋诈骗受害者的巨额财产损失、农民工兄弟被拖欠的血汗钱…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,只有一颗匠心织就的正义经纬,就像是老匠人修补青瓷般,用法律的釉彩细细填补每一条裂痕。你看,那接访室里凉了又热的茶,不是摆设,是给怒火浇上一瓢清醒的月光;田间地头沾着稻香的普法课,不是过场,是把法条熬成老火汤,暖进老百姓的胃肠。
伟人故里的风骨,从不是高悬的碑文。它藏在冒名婚姻关系解除后释然的眸色里,在受害者巨额财产损失得到全额挽回时灿烂的笑脸里,在农民工兄弟紧攥着血汗钱时舒展的皱纹里,藏在一个又一个关系人心向背的民生“小案”里。正如春风来得悄然,却让枯枝萌发新芽。韶检人正努力将法律的刻度,化为田间地头的细雨、校园课堂的叮咛,在法律与生活的交界处,密密麻麻写下守护公平正义的注脚。
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一起未成年人案件的妥善办理,或许案情并不复杂,却承载着未来的希望;一桩亲兄妹间多年积怨的化解,或许不如小说跌宕,却能让两个对峙的家庭握手言和;一份保护古树名木的检察建议,或许登不上新闻头条,却能让历经春秋的枝头,再长出红艳艳的春天。那些卷宗里的每一行字,不是墨迹,而是春蚕啃食桑叶的沙沙声——只有吃透每一条法理,才能吐出公平的丝,织就正义的茧。
当校园霸凌的孩子终于重返校园,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响;当因案致贫的当事人拿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司法救助金,笑容在春日的阳光里发烫;当管理维护不到位的散葬烈士墓被集中安葬在烈士陵园,被遗忘的星辰重新在苍穹闪亮……民生小案的办结,从不是句点,而是光芒初绽的序章。当法治群星掠过少年的脸庞、淌过司法救助里新生的暖意、拂过石碑上苏醒的姓名——那些黑夜里的星火,终将在法治的星空下汇聚成永不妥协的黎明。
作为一个典型的“袖珍”小院,法理人情在韶山早已不分家,毕竟再厚的法典,也要一页页翻给百姓听;再小的案件,也要一丝不苟地办进群众的心坎里。若有人问方寸之间如何丈量天地,且看檐下雨珠坠落时,映出的不是三寸之地,而是整片星空的浩瀚。
暮色四合时,铜像广场的灯火次第亮起,像散落人间的星子重新聚成银河。有老人牵着孙儿的手轻声讲述,孩童仰起的脸庞被灯光镀成暖色。忽然明白:这方水土孕育的从来不只是传奇,更是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。它可以是稻田躬身的一季守望,是办公桌前不眠的微光,也可以是每个韶检人的胸膛里——
那簇永不熄灭的火光。